孩子公开场合做错事,家长发飙只让事情更糟,应该这么做——
2023-02-15 13:42:09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年来,因为孩子在公共场所引发纠纷后,家长怒怼路人的事儿不时发生。家长往往以“孩子太小不懂事”为由,试图反驳来自别人的指责,甚至引发争吵。殊不知,家长不恰当的反应,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家长回怼源于多重心理
胡女士的孩子5岁了。“每次带娃出门,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需要兼顾的事儿太多了。”寒假期间,她独自带孩子去上海迪士尼玩,一路上她背着双肩包,一手拖着行李箱,一手拉着孩子,身高不到160厘米的她妥妥成了“女汉子”。每天都要走上两万步,回到宾馆时人完全累瘫了。“孩子小的时候出门更累,光照顾孩子已经焦头烂额了。这时候跳出个人告诉我应该好好教育孩子,我肯定气不打一处来。”
“家长不当应对的背后,首先有很多无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宗春山认为,很多单独带孩子出行的家长,在如厕、洗浴等方面都遭遇过进退两难的尴尬。这里可能有父母一方育儿过程中的缺位问题,有第三卫生间、母婴室等基础设施没能跟上的问题……家长本来就已经窝了一肚子火,当陌生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孩子时,双方就很容易形成对立,产生冲突。
宗春山继而表示,当陌生人在公共场合直接指出孩子的问题后,会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本能地希望“出手”维护孩子。不仅如此,很多家长认为陌生人对孩子的指责,也是在指责父母“你是失职的”。从更深层次看,害怕自己不能成为好家长,已经成了现代父母的育儿焦虑之一。当陌生人质疑孩子的表现时,家长内心深处是无法承担这份失责的压力的。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刘勇赫也认为,家长怒怼路人的背后,体现了部分家长心智不够成熟、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在有些家长的潜意识里,成年人就应该包容孩子,可以无条件忍让孩子,孩子的行为无所谓对错,进而希望所有人都能理解自己。
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上周末,冯女士带孩子到朝阳区一家游乐场游玩。谁知刚进场十几分钟,冯女士就看到一位家长正冲自己的孩子嚷嚷。“看到孩子快被吓哭了,我的火儿腾一下就上来了,想着就算不会吵架,气势上也不能输,直接冲了过去。”冯女士说。
“有什么事别吼孩子,直接跟我说!”冯女士怼了回去,结果对方吼的声音越来越大,双方互不相让地吵了起来,两个孩子也被家长突如其来的吼叫吓得哇哇大哭。冯女士带着孩子扫兴离开后,又哄了半个多小时,孩子才渐渐平静下来。
“冲突起因其实特简单,就是孩子不愿意跟另一个孩子玩,那个孩子先打了她,她又推了那个孩子一把,对方家长就不乐意了。事后想想,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挺没必要的,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这一吵,反倒给孩子吓够呛。”冷静下来后,冯女士对自己的“冲动”懊恼不已。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的范本。”刘勇赫认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身作则,但有些家长却用不恰当的行为给孩子做了不良示范。比如2月初,一名女童在一家超市内随地小便,保洁员看到后上前发出质疑,孩子的母亲却冲着保洁员大声嚷嚷起来:“就是小个便而已,你家有没有小孩啊!”
“孩子母亲的做法就很欠妥,她用咄咄逼人的方式回怼保洁员,言辞激烈,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错在先。还有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破口大骂甚至出手伤人,很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暴力的‘种子’。”刘勇赫分析说。
很多家长会用“孩子还小”“不懂事”“不过是小事”等说辞帮孩子开脱,这可能导致孩子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更肆无忌惮、蛮横无理,误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孩子还会进而以为,即便自己犯了错也有家长出面解决,接下来犯的错误可能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社交模式与生活方式,对孩子融入集体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障碍。
“一味纵容孩子,还会导致孩子缺乏公共场合的边界意识、规则意识。”刘勇赫说,很多家庭都没有做到正确区分家庭环境和公共场合。在家里,孩子周围都是可以接受他的亲人;但在公共场合都是“外人”,没有接受或纵容孩子所有表现的义务,孩子必须有所收敛和控制,才能不给别人添麻烦。缺少了公共环境边界意识的孩子,当遇到社会、学校的要求与家庭教育不一致时,会带来孩子内心的冲突与焦虑。
冷静面对正确化解才是良策
今年春节,孙先生和妻子第一次带孩子回老家过年。4个小时的高铁,孩子一刻也闲不住,不停地在车厢里跑来跑去,硬让孩子坐下,孩子就会哭闹不止。孙先生只好抱着孩子在车厢连接处看起风景,可安静的时光刚刚过了几分钟,孩子就看够了,又哇哇哭了起来,怎么哄也哄不好。他只好猫着腰,跟在孩子后面在车厢内来回走了无数趟,一路上没少遭乘客的白眼。“小孩子的情绪很难像大人一样受控制,表达能力也不好,难免遇见尴尬情况,实在太考验父母的应变能力了。”孙先生无奈极了。
每年春运高峰期,高铁、飞机上因“熊孩子”不守规矩、大吵大闹引发的矛盾冲突频上热搜。前不久在一趟高铁上,一名孩子不停地踹前排座椅的靠背,前排乘客提醒了几次,旁边的家长都没有阻止孩子,最后引得双方言辞越说越激烈,声调也越来越高,吵了起来。
如何尽量避免孩子在公共场合引发的尴尬?吴女士分享了带娃出行的小妙招:“孩子很小的时候坐火车,我会给她准备好奶和小零食,吸引她的注意力。孩子大一点后,我会准备绘本、涂色玩具和拼图,跟她一起玩游戏,让她没精力打扰别人。更重要的是,平时我也会不断告诉她,在公共场合要守规矩、懂礼貌。”
儿子小的时候,汪先生的车上总放着个空矿泉水瓶,逛商场时也会随身带着塑料袋、纸巾。“就怕孩子内急,来不及找厕所。万一孩子没憋住,在地上大小便了,我们也会及时清理,少给别人添麻烦。”
“孩子在公共场合引发纠纷,家长首先要冷静客观地面对问题,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要盲目地袒护孩子。”刘勇赫说,如果在家长监护不当的情况下,孩子确实给别人带来了负面影响,家长应坦诚道歉,征得别人原谅,弥补他人损失。这也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孩子,做错了事就要承担责任。
“这些因孩子产生的纠纷,实际上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刘勇赫认为,家长应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模拟社交、角色扮演或读绘本等方式,让孩子知道不可以在大庭广众下叫喊,帮助孩子养成出门、活动前提前大小便的习惯,告诉孩子上厕所是隐私的事,就算憋不住也要采取避讳的方式解决。
“任何矛盾冲突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宗春山认为,路人当面斥责孩子可能会损害孩子及家长的自尊心,以平和的语气避开孩子、和家长单独沟通,或联系工作人员解决会更有效。此外,很多时候孩子的“闹”,实则是为了引起家长注意,表达需求。父母应及时关注,而不是继续玩手机,对孩子的需求置之不理,这样孩子只能用更强烈的动作刺激周围。
宗春山表示,守护儿童健康成长不只是父母、家庭的分内事。想避免类似冲突发生,也需要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跟进。比如,公共场所的第三卫生间、母婴室要尽快跟上,可以在高铁、飞机上配备绘本、玩具等物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带娃家庭出行时更加舒适便捷,将“儿童友好”的理念和行动落实落细。
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