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 | 青少年抑郁症筛查迫在眉睫
2021-12-23 06:14:14来源:河北新闻网
不久前,教育部明确表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将青少年抑郁症筛查纳入体检,覆盖面最广,可操作性较强,及早进行干预,或许能让青少年在和抑郁症孤独痛苦的对抗中,早些得到援手。
在国家层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我省青少年心理现状如何?抑郁症纳入筛查应该怎么做?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形成合力共促青少年健康成长?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11月24日,邢台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走进邢台市第十二中学,为学生们带去一场“你身边的12355—放飞心灵”主题演讲。 受访者供图
是什么遮蔽了青少年内心的阳光
近日,省内不少学校在准备期末考试。初中生媛媛对父母说:“能不能带我去看看心理医生?”
考试前的紧张情绪,反映在了媛媛身体上,她开始上吐下泻。
媛媛的父母告诉记者,已经带她去医院检查了肠胃,结果显示没有异常,孩子这么一问,他们意识到可能是孩子心理出了问题。
媛媛的经历并非个例。学业压力大、考试过多、排名过多,都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原因。
“我们医院每天接诊18岁以下患者30-40名,约占全院门诊的10%,其中12-18岁的就诊患者最多,且年级越高就诊人数越多。”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党委委员孙志刚说,就诊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有失眠、焦虑、抑郁、强迫等,导致青少年学习困难或厌学、人际关系受损,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等异常行为。
此外,我省各地的12355热线、心理咨询工作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以及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经常接到学生、家长、老师的咨询,尤其是求助心理热线的学生,在逐年增多。
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以抑郁问题为首的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低龄化、普遍化趋势。
他们的压力来自哪里?是什么遮蔽了他们内心的阳光?
专家认为,青春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青少年的生理、情感和社交关系等多种方面在此期间快速发生变化。
“曾经有位学生,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生活,而父亲常年在外跑运输,就跟着奶奶生活。由于缺乏及时的家庭教育引导,这个孩子思想发生偏颇,出现偏激念头。”邢台市任泽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站长张玲说,“学生说自己容易和同学爆发冲突,感觉不被周围容纳,很痛苦。”
专家指出,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之一就是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这其中,大多数问题是由亲子关系紧张导致,这主要和家庭教养方式有关,由于父母期望过高或者管教不到位,导致青少年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无“规矩”。
“来接受咨询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缺乏主动性、厌学、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比较普遍,还有人际关系不良、学业困难、对未来发展盲目等心理困扰也是咨询的重点问题。”唐山市丰南职教中心德育主任李春江告诉记者,丰南职教中心属于县区级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多来自普通农村家庭,特殊家庭子女比例远远高于普通教育群体,据入学初不完全统计,单亲、留守、贫困等特殊家庭子女占20%以上。
河北省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筹)副主任委员、邢台市心理学会会长王连发表示,面对这些沉重的压力,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却有限,往往无法自我疏解。家庭本应是最好的缓冲和后盾,但部分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平等、坦诚的交流,或在家庭教育中不得章法,孩子无法从家人身上获取力量。
邢台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王连发老师正在接听心理咨询热线。受访者供图
抑郁症筛查,好事如何办好
不久前,上海一小学向学生发放抑郁筛查问卷引发争议。问卷中有二十多道题涉及自杀意向,并描述了自杀的具体方式。多位家长认为问卷设计不合理,并质疑校方结束筛查后是否能保证隐私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体检固然是好事,如何把这件好事办好则更为关键。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重性抑郁障碍占2.0%,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包括抑郁症面临严峻挑战,主要问题是就诊率和识别率较低。
记者从采访中得知,由于家庭对心理卫生知识缺乏,以及患者、家属的病耻感(认为患心理精神疾病和去心理精神科看病是丢人的事)所致,结果不少患者耽误了最佳治疗期。
“正确看待抑郁症尤为重要。抑郁症并不可怕,绝大多数通过科学治疗是可以缓解的,可怕的是病耻感让不少患者不敢就诊。”孙志刚说,“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是可以防治的,治疗后能完全回归社会,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对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应该如何进行?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人群,这是我们学校常采用的一种筛查方式。”李春江说,“一般情况下,医疗卫生机构使用PHQ-9量表,开展抑郁症筛查。”
采访中,李春江多次向记者强调,测评量表不能作为一种诊断工具,只是作为一种提示、一种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提供一些线索。开展早期筛查,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王连发也表示,量表评估只是筛查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随后的面谈、鉴别、治疗、预后,也很重要。
“筛查是为了早识别、早诊断抑郁症,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学校筛查和去医院就诊是完全不同的。”孙志刚进一步解释,初步筛查只是了解整体心理健康情况,筛出有症状的群体。该群体需要接受精神科医生的精神科检查,再次进行心理测量,采用的相关量表根据不同病症针对性会更强。
据了解,目前学生心理体检仍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仍在摸索中。
“抑郁症筛查结果能否做到严格保密?若真有问题,孩子在学校会不会受到歧视?”石家庄市某中学学生家长王女士担忧地问,“虽然抑郁筛查纳入学生体检这一举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后续的配套措施能否及时跟上?”
王连发认为,在筛查过程中,确实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前期筛查出来后,学校是否配备了足够多的相关心理咨询师等工作人员,能否及时开展咨询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以避免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有医学专家表示,大规模开展抑郁症筛查,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与学校合作,其中势必涉及学生和家庭的个人信息、心理行为信息等数据。若一旦有学生患抑郁症的信息被泄露,在当下的舆论环境里,难免会加大患者的耻感。而鉴于学生规模数据巨大,一些医疗机构能否做好“保密”工作也应该被重视。
此外,抑郁症筛查要避免机械式的、走过场式的筛查。一旦展开筛查,一些学校由于认知不到位,有可能会为了“完成任务”而走过场、报假数据。
孙志刚告诉记者,当学校和家长积极、理性面对筛查时,就需要选择合理的评估工具和制定相关筛查流程,同时学校可以加强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合作,并针对前期筛查出有异常的学生建立“学校—医疗绿色通道”。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得到稳定、及时的诊疗,学校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病情,提供适当的关注和服务,这才是进行抑郁症筛查体检的初衷和目的。
唐山市丰南职教中心师生参加心理健康团队团训活动。受访者供图
三方合力,共同预防青少年抑郁
“针对在生活学习中容易出现的焦虑情绪,帮助孩子们去识别情绪、学习缓解焦虑情绪的处理方法,不要因为他们感到焦虑或害怕就惩罚、取笑或轻视孩子……”11月12日晚,衡水市近百名学校老师、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家长,通过线上接受青少年危机干预培训,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
为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高对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相关知识与技能,衡水市成立了12355青少年危机干预小组。
团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在全省选取348所中小学建设12355基层联系点,为28万青少年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残联每个月对辖区内未成年儿童排查,通过村医、家庭医生签约实时关注。”隆尧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江华说,“去年11月,隆尧画点儿童康复中心成立,以从事自闭症、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育迟缓、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身心障碍等儿童康复训练为主,帮助问题边缘儿童早日康复。”
专家指出,除了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外,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加强重视程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共同预防青少年学生抑郁。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校园开设心理咨询室、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多数学校通过定期开放学生心理辅导室、设置服务热线的方式,方便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开展心理疏导。
“学校在每位学生入学时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并通过家庭基本信息登记、气质类型测试、心理绘画分析、症状自评量表等,同时还发放家长调查问卷,向家长了解学生入学前的小学、初中阶段心理情况,以便较全面地掌握学生心理状况。”李春江说。
李春江还介绍,在校期间,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育委员并建立个人成长小组,每周心育委员向学校的心理教师提交周报表。心理教师通过周报表的情况再进行筛查,需要时进行心理疏导。截至目前,已经对今年提出需求的76位家长进行了回访,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从不同年龄阶段的亲子关系的角度出发,从幼儿阶段、小学阶段和青春期阶段阐述爱的不同配方。”最新一期的河北12355心理微课,讲述了针对3-6岁、6-12岁、12-18岁阶段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给予不同的关注。
张玲告诉记者,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度过青春期非常重要,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用发展的观点来审视或引导青少年。另外,青少年也是家庭中的一员,让其主动融入到家庭中,参与、承担合适的活动,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父母对孩子有示范的作用,父母的良好行为,也能积极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
“父母是青少年的监护人,家是青少年的避风港。由于青少年尚处于大脑发育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情绪易波动,遇事应对方式还相对幼稚,面对心理障碍时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和引导,青少年很容易失去应对的勇气和信心。”孙志刚说。
也有专家指出,社会需要给青少年创造“减压”环境。减少焦虑贩卖,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尤其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健康的信息网络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让网络平台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向引导力。
(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