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 > 正文

从“光泉”摩崖石刻说起 讲述岳飞与茶陵的故事

2022-04-02 09:24:18来源:株洲日报

民族英雄岳飞的事迹家喻户晓,他与茶陵也有一段故事。我们可以从“光泉”摩崖石刻说起。

绍兴年间,南宋外有金人觊觎,内有农民起义。南宋朝廷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农民起义军的乱战争。岳飞就是在这场战争中与茶陵结下渊源的。座落在茶陵县高陇镇光泉村的“光泉”摩崖石刻就是这一历史背景的见证与体现。

绍兴二年(1132年)农历二月初八,岳飞奉诏追剿农民起义军曹成部属。农历三月底那天天黑之后,岳飞和他率领的岳家军由江西永新经茅竹坳抵达茶陵境内,在现在的秩堂镇合户村安营扎寨。夤夜时分,岳家军在当地一个私塾先生的引领下,急行军5公里,来到现在的高陇镇光泉村光泉组一块大石壁下。当时,五更将,天色微微发亮,岳家军人困马乏。恰好,石壁下有一口山泉,水清甘洌。疲乏的岳家军喝过山泉水,稍事休息之后,一个个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此时,东方的天空泛出了淡淡的鱼肚白,天色更明更亮了。见此情景,岳飞兴致大发,顺手拿起长枪,在旁边的稻田里挑起一个禾蔸,以禾蔸代笔,在石壁上写下两个大字:光泉。此后,这个地方就叫“光泉”。村子也改名“光泉村”。现在看到的“光泉”摩崖石刻为阴刻正楷大字,离地面约两米,字幅大小为2.66×1.97㎡,题字之上还有阴刻正楷“宋岳忠武王题”六个约1米见方的副题。

2002年,该石刻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秩堂镇志》介绍,当年岳家军离开后,当地人曾用墨模仿岳飞字迹誊写在一块木匾上,悬挂于石壁旁边,但是不久就毁坏了。现存“光泉”摩崖石刻是清代咸丰年间石砻村人彭锡均先生雇人錾刻而成的。彭锡均,字云庄,人称“庄公”,他是茶乡三大学士之一彭维新的曾孙,生前为茶陵州增生,以孝道着称。他刊印了彭维新的《墨香阁集》,又因咸丰元年(1851年)辞谢了孝廉方正对他的荐举而名闻一时。现存“光泉”摩崖石刻上的字迹就是他的手笔。

据传,彭锡均“撰写”摩崖石刻上的“光泉”两个5米见方的大字并非一次书写的,而是费了一番心思:他先把字写在硬质纸上,把字镂空,再利用投影原理,在暗室的灯光下将字影放大。字影描摹下来之后,经过精心修整,再反复镂空、投影、描摹、修整,直到字影放大到预定大小为止。就这样,彭锡均先生写好了“光泉”两个大字,然后出资雇请匠人把这两个字錾刻在数百年前岳飞题字的石壁上,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茶陵“光泉”摩崖石刻。

岳飞先后两次经过茶乡,秩堂镇《秩叙堂彭氏族谱》载有一首岳飞写的诗:“曾历南疆复驻旌,万人扶柩助哀声;可安若不与情洽,归窆焉能得此荣。”这首诗是岳飞写给彭氏族贤彭可安的题赠诗,诗序说:“前,帅师讨贺(州)贼曹成,道经秩堂。彭公可安犒军三日,返旌时公已逝矣。正值归窆,不胜感悼,题此以赠。”另有秩堂十景诗之一的“营盘月夜”介绍:“征西将军岳飞督师,道经本里(与光泉一山之隔的秩堂皮塘坳),有松枝压地,军至而自直,感其灵,筑垒小住……”这个“垒”就是所谓的“鄂王城”。也就是小住期间,彭可安犒军三日,与岳飞结下情谊。《茶陵州志》也有岳飞过秩堂的记载:“岳忠武督师过茶乡之秩塘,向有冬青树,大数尺,横生梗道,过者难之,忠武师至之夕,树忽直立。”颇具神话色彩。其实,岳飞后一次途经茶乡,在秩堂镇合户村安营扎寨时,因半夜闻听读书声,感念当地的好学之风题写了“墨庄”二字,后来当地也就改名墨庄,私塾先生因仰慕岳飞主动提出为其引路。当日,在高陇的“光泉”留字后,又在火田镇的“营盘岭”休整期间结识了当地族老尹彦德,尹彦德感念岳飞威仪,献牛酒犒军,并陪同岳飞一道参观了已经迁出百年而仅存残垣断墙的“茶王城”,也就是在参观茶王城的时候,岳将军举目四顾,发现这地方北山高峻,连绵逶迤,南田开阔,细水长流,脉象地理很好,只是范围略显狭小,不够大气,于是对尹老先生说:“这地方毓秀钟灵,定会人才辈出,您老人家财有余而学不足,当以一经教子孙,可求百事其昌。”岳飞离开后,尹老先生接受了岳飞的建议,督促其子尹仕望创办了“明经书院”。

不久,庐陵的大诗人杨万里听说了这事,亲自书写了“一经堂”牌匾相赠,这个书院据此易名“一经堂”。这是茶陵最早的书院,宋以前,茶乡还是属于蛮荒地带,学风不是很盛,自从有了书院,读书人才多起来,入仕为官者屡见不鲜,出阁入相者大有人在。也就是说,在书院这种形式的催生下,茶乡文化得到了迅速繁荣发展。而书院的肇始创建,完全归功于岳飞。所以说,岳飞为茶乡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光泉石刻记录的是岳飞的忠勇,留下的是历史的足迹,传承的是民族的精神,而为高陇为茶乡为茶陵树立的却是一个闪亮的标志。

(彭运南)

标签: 民族英雄岳飞 “光泉”摩崖石刻 历史背景 茶乡文化 民族精神

热文推荐